來源:源創易景觀設計官網 作者:源創易官網 瀏覽:3347 發布時間:2015-09-02
上篇:運動白癡
從小對于參與運動的記憶只有幾段:
小學參加過所謂的田徑運動小組,也只是模模糊糊的記得操場上跑圈,沖刺的場景而已;
中學因為第一次打籃球而被沖撞出界的可怕經歷讓我再也不想參加這么劇烈的運動;
高中快要結束的時候因為認識了喜歡打籃球的好朋友而被軟磨硬泡的帶下球場,才發現原來沖撞也是有它的樂趣的——在于要抗衡。于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找課間和課后時間打球,全當是備戰高考緊張情緒的緩沖劑;
大學里再打球時,許久不練再加上彼此不了解大家的特點,每次打下來節奏都怪怪的,還很累。才發現有一票互相了解,志同道合的球友原來很重要。
大學體育課里要考跑步項目讓平時基本不運動的我無比緊張,每次在考前一個月開始準備,隔三差五就跑一跑。其實目的很簡單,怕正式考試時跑的太辛苦。說真的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跑法既沒有什么榮譽感也沒有很好的訓練體驗,有的只是應試需求而已。
出來工作后更是難得運動,大部分時間在加班,或者加班后聚會,吃飯,喝酒,KTV。唯一還在進行的就是游泳,說的直白點開始的目的也不單純,完全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導致每周日失眠,有病亂投醫想到了它,一游之下發現這是幾乎可以根治我失眠問題的偏方,于是就不停地游下來,近乎變成一種習慣。
坦白說,這樣的經歷描述下來用運動白癡的稱號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中篇:馬拉松菜鳥
真正的開始跑步是從2013年7月開始,參加戈壁挑戰賽是開始跑步的初衷。
第一次去深圳灣跑步是戈壁華南訓練營的啟動,5公里的跑步作為開幕的一部分,后來才知道考慮到激勵大家實際距離其實是打折扣的。就是這么一次短距離的跑步下來后覺得整個人困乏難耐,連吃飯的胃口都沒有,只想睡覺。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沒想到跑步的日子就開始了,三五不時的去深圳灣跑個3—5公里,盡管跑的十分辛苦抱著將來可以參加戈壁挑戰賽的遙遠夢想還是一路跑下來了。
在這樣的日子里第一次讀了《愛上跑步的13周》,《誰能天生就會跑》這些相關跑步的書籍,參加了訓練營的第一次10公里的測試比賽,我記得那是臺風來臨前夕的測試,風雨中跑下來渾身濕透。在讀取跑步圈數有爭議的前提下,我取得華南并列第10的名次。也讓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竟然可以10公里跑到50幾分鐘,盡管測試成績并非優異,不過我對自己努力后的成績很滿意。
那是我第一次在面對臺風來臨,大雨傾盆中還集中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我萬萬沒想到讓我發神經去這么做的竟然是跑步。
在這些跑步的日子里,之后的訓練和測試賽一次次的沖擊我的運動能力和我認為的運動限度:從公路到郊野,從土路到沙灘,從半程到全程的馬拉松。一路跑來,原來那句“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是真的在慢慢的努力中在實現。
到此我終于可以說:自己從一名標準版運動白癡升級到2.0版的馬拉松(長跑)菜鳥了。
下篇:心得體會
科學的訓練,最早開始跑步時覺得只要能堅持就可以了,再加上自己有持續游泳的習慣,自信滿滿。結果卻發現完全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第一年磕磕碰碰的跑下來進步非常緩慢。在好不容易提高了一點速度后還跑出了腿傷。這個時候才發現跑步雖然是一門基礎訓練項目但其實更需要有科學的訓練方法。不光要注重速度還要注重跑量;不光要勻速拉距離,還要結合場地跑變速;不光要跑步還要進行身體素質的訓練。
訓練,休息,營養同樣重要。
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找對方法。
科學的裝備,這是我開始忽略了的部分,隨便找了一雙休閑運動鞋就開始跑了,跑了小半個月,足弓就開始痛的厲害。教練說了一句你的跑鞋有問題,自己才意識到問題所在,換成了專業慢跑鞋,足弓的問題自動消失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個人跑和一群人跑,盡管開始跑步時也抱有不需要太多人就可以進行的省事心態,跑的越多越發現其實一個人跑不出狀態,跑不出距離。
2015年第二屆源創易集團“漫跑會”10公里跑步
我一次跑塘朗山的體驗就很深刻,原定計劃是跑兩圈上下,第二圈就不想跑了但又不想馬上放棄,于是心里在想碰到我們隊長就跟他下山吧。結果就這麼磨磨蹭蹭的跑到了2/3碰到隊長,他竟然說很快到頂了,就拉著我一起登頂。下山后又餓又累,不過想想完成了訓練計劃很開心。沒想到訓練竟然還沒有結束,還有15組近乎垂直的臺階要跑,我這次完全不想完成它,只想好好休息吃塊準備好的西瓜。隊長又一次拉我一起說跑幾組看看,我十分不情愿的跟著他屁股后邊跑了3組就又開始繼續動起放棄訓練計劃的念頭。就這樣矛盾著一邊企圖放棄,一邊繼續跑,到最后3組教練竟然要求每一次完成的時間,讓我驚奇的是我竟然在要求時間里完成了訓練。訓練完成的時候隊長才和我說,其實他沒有告訴我在跑山的時候他就想放棄了,想等我們上去自己就不好意思放棄訓練計劃。后邊的15組臺階也是有大家一起才做到完成訓練計劃。原來過程中大家都想過放棄的,但是慶幸的是我們都沒放棄,堅持了下來。
伙伴的支持和團隊的力量有時會在不經意的時刻釋放出意想不到的能量。